中国乡村旅游网改版上线!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中国乡村旅游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榜 > 农旅头条 >

“亚洲平原第一大果园”——唐山市路北区果园乡各村地名来源

时间:2017-08-04 21:26人气:来源: 未知

“亚洲平原第一大果园”——唐山市路北区果园乡各村地名来源

中国乡村旅游网搜集整理

中国乡村旅游网唐山消息:中国乡村旅游网关于征集唐山民间故事的通知发出后,唐山个县区网友和社会团体陆续给本站投稿,发来了大量地名来源和民间故事,网站www.zgxclywz.com今天发表路北区果园乡各村地名来源。望广大网友多提宝贵意见。


果园乡位于唐山市西郊,辖28个行政村,5万多口人。该乡以盛产水果和蔬菜闻名遐迩,素有“亚洲平原第一大果园”之称,果园为原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达同志于1960年创建,1989年张达同志重游果园时写下动人诗篇:果实累累三万亩,粒粒黄沙变肥土,高杨参天天欲破,果枝垂地如击鼓,天地接吻人欢笑,果林深处闻歌舞。原路北区委书记刘桂东多次到该乡调研指导工作。

八神庄:耕地534亩,1269口人。据碑文记载:明朝宣德年间,老祖爷王龙、王凤、王朝亲哥仨率王氏家族由山东枣庄铁锥子胡同来到幽州地区,先住在王各庄,(现今丰润韩城南),几年后哥仨分家,王风定居在八神庄,沿用旧名至今。村里有传统的秧歌舞等文娱节目,流传至今。

碑子院:耕地1648亩,3188口人。据传:明万历年间,,先祖张钊、张剑率后裔自山东枣庄林庄移民到此落户,繁衍生息,定名卑子院。后因村址西北有古刹洪门寺,倾圮后遗四通碑石,更名为碑子院。村北有一沙陀,相传系二郎神担山撵太阳至此歇脚,清靴中余沙而成,解放前父辈多年以打击乐和篓子灯花会自娱,至今仍保留有冀东地秧歌。


边各寨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百年前,只有四姓从枣林庄迁此,各占一边建村寨,得名边各寨,分治后得名。边各寨一村,耕地1150亩,997口人,以苹果栽培闻名;边各寨二村,耕地500亩,560口人;边各寨三村,耕地440亩,496口人;边各寨四村,耕地1400亩,1290口人。

曹家口:耕地2060亩,3129口人。该村因曹氏建村于青龙河口而得名,保留至今的秧歌队曾代表唐山市路北区多次参加汇演。村过去西红柿产量大经销东北三省,有关内西红柿第一村之称。

常各庄:6317口人。该村历史久远,相传是明代开国元勋常遇春将军的故乡,常遇春将军辅佐朱元璋夺得江山登上王位后,面对朱元璋贪图享乐,猜忌功臣的现实,萌生隐退之意,请军师刘伯温为其选定一处不求荣华富贵,但愿世代平安的田园。刘伯温以能知先后五百年的神力,选定了燕山南麓这方风水宝地,预言四十里内无战事。常将军在此安度晚年,后人世代自此居住,常各庄因此而得名。该村传统产品花生酥糖驰名冀东。

(常遇春墓)

陈家屯:1257口人,据考:陈家屯之祖宗原为明代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由山东迁入的陈姓,遂取名陈家屯,后来,外地迁入户口增多,但仍以陈姓为主。

丁家屯:829口人,据考:丁家屯之祖宗乃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由山东省迁入的丁姓单户,遂取名为丁家屯,后来,外地迁入户逐渐增多,仍袭旧名。


冯大里:1560口人,据碑文记载:明朝前期,冯氏老祖宗从山东枣林庄迁至此地,得名冯家大里庄。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郭家庄:2278口人,据家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4年),老祖宗郭斌由中山定州迁移至此地,以姓起村名为郭家庄。现已延续二十二代。

河沿庄:1800口人,因青龙河贯穿村中心,位于河两岸取名河沿庄。抗战时期曾化名临江村。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全村瞬间房倒屋塌,一片瓦砾,村民死亡216人,伤96人,生产生活设施遭受严重毁坏,村民从废墟中爬出来,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掩埋好亲人的尸体,擦干眼泪,振奋精神,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现在是唐山双文明村。

赖旺庄:2818口人,明永乐年间,该村先辈赖旺途经此地,见水土条件好,就建庄定居落了户,以己名取村名为赖旺庄,繁衍生息至今,村内原有一座庙宇,名朝阳庵。庙内有棵古柏,树龄三百多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传统民间花会有踩高跷。


李官屯:1573口人,相传:元末明年,李姓哥俩从山东逃荒到此地,看到地域宽阔、风景秀丽,便定居下来,取名李官屯。该村过去是唐山唯一的草莓生产专业村。

李家庄:1331口人,该村因李氏首建而得名。

刘火新庄:3141口人,据传:刘火新庄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已有六百年历史,原名刘烧火新庄,最初只有几户人家,其中佟、穆两家有钱有势,后来,穆家逐渐破落,被迫迁走他乡,佟家也相继衰败,各姓人家陆续迁入,至清朝末年改村名为刘火新庄,沿用至今。该村过去曾建黄金海岸旅游景区,接待过日美法等众多国际友人参观旅游。


马家涯:1035口人,古代,马氏建村于河边,得名马家涯,原属天津市蓟县所辖,1959年国家修建于桥水库迁移到唐山果园乡。全村移民分居住在4个自然村,1962年合并,村名任叫马家崖村。

马驹桥:3200口人,该村位于青龙河的发源地,由于河从村中穿过,分为河南、河北,为了便于交通,修建了大小石桥8座。据史料调查与老人传说:明朝燕王扫北得胜回朝时,老官骑的是一匹母马,走在桥上产一马驹,由此取名叫马驹桥村,当时该村只有田、王二家,以后,其他姓由山东枣林庄迁居于此落户。

寿王庄:697口人,古时该村曾有一位二百多岁的寿王星,故得村名为寿王庄。登陆www.zgxclywz.com查看更多唐山地名来源和民间故事

卫家庄:724口人,卫家庄虽小,名不见经传,究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朝,传说祖上自山东枣林庄迁居至此,因卫姓建村而得名,建国后,曾一度隶属丰润县第八区,1959年规划果园公社(后改为果园乡),过去该村以地膜覆盖豆角闻名遐迩。

谢家庄:1421口人,该村因谢氏建村而得名。

兴隆庄:310口人,兴隆庄原名贾庄子,建于清末(1900年前后),约有一百多年村史,兴隆庄原址是华岩新庄贾姓地主打场的地方,是贾家的副宅。后来,华岩新庄魏氏家族从村里搬出一支,在此建两所宅院,坐北朝南一面街,叫贾庄子,随着开滦矿塌陷的影响,原老刘庄村民孙、吴、刘、张四家迁到贾庄子建房,增添了七个院。1951年贾庄子划出来。1957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时,贾庄子有归属了碑子院。1963年贾庄子村单立,并由贾庄子改为兴隆庄,一直沿用至今。上世纪90年代,该村以党支部书记魏灵芝带领的五姐妹牵头,创建了兴隆房地产开发公司,全国妇联书记处田淑兰曾来村视察,对该村工作高度好评。

(原路北区委书记刘桂东检查指导工作)

许各寨:2208口人。据传:五百多年前,因许氏在此建村寨而得名。明朝燕王扫北时,见村烧光,见人杀光,此村也不列外,幸运的是大柳树下一间破烂不像样的小屋没被放在眼里,免遭了横祸,这就是该村孙氏先祖。

许家庄:2017口人,根据祖传家谱记载:明朝末年,因闹饥荒,许氏兄弟四人率家族从山东省枣庄地区逃难到唐山西郊明朝名将常遇春陵墓前,看到陵墓四周都是石人、石马,很是壮观。猛然间听到野兽嚎叫,大家顾不得休息就往北跑,跑累了坐下休息,眼前是一处群鸟鸣叫、蝴蝶起舞的平展展土地,还有一潭清水。人们高兴极了。从此就在这片沃土上定居下来,取名许家庄村,并沿用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清朝慈禧垂帘听政时,村里出了一名优秀火车司机,慈禧第一次做火车,他从胥各庄站开出,走了一百多里,慈禧没感到车动,赏了他一件黄马褂。村里取名永盛会的花会明传方圆百里,有铁弓缘、渔夫摸鱼、樵夫打柴、唐僧取经等十几个精彩节目保留至今。


袁家庄:1527口人,据传:因袁氏最早建庄而得名,沿用至今。

张大里:1540口人,张大里为张氏所建。登陆www.zgxclywz.com查看更多唐山地名来源和民间故事

周官屯:620口人,周官屯因古代一姓周的官员建屯而得名,原属蓟县所辖,是有名的革命村之一。抗日战争时期,这个原不足60户的小村就有20户军烈属;12名地下党员中有6名死在敌人的屠刀下;还有1名群众为掩护县委书记而壮烈牺牲。1944年日寇进行第四次强化治安扫荡革命根据地老区时,该村挖了地道,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顽强斗争,驻地马神桥的日本军把该村定为赤化村。因1959年修于桥水库和引滦入津工程,周官屯从蓟县迁到唐山果园乡。该村过去手工编织毛毯享誉京东。


(扫一扫,关注乡村旅游网)

中国乡村旅游网报道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乡村旅游网

标签: